最近,夜校突然火了。

陶艺、书法、化妆、调酒、塔罗、八段锦.....或养生、或小资、或职业,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夜校不教的。

北京某夜校教授的课程甚至高达86门,而部分课程的价格只要500块/人,内含12节课。

但夜校一课难求,得抢。

而且夜校的课程时间往往在晚上7:00-9:00之间,这让经常加班但想要进步的中产打工人们只能含泪放弃。

不过这些阻碍难不倒“求知若渴”的中国人,为了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自己的限制,他们纷纷转战互联网:

硬是把抖音,“薅”成了自己的夜校。

啥?抖音直播间

居然硬核得这么有趣?

在打开刚认识的航天迷crush发来直播链接之前,32岁的王琳对所有的互联网夜校都嗤之以鼻:

免费的网课,能有多好?

跟完一场直播后,她发现网课可比crush有趣多了。

也不能怪王琳善变,这场直播的主讲人一位是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另一位是中国航天博物馆高级工程师贾玲。

两位航天工作的一线人员,在线逛起了中国航天博物馆。

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李冰给你介绍都江堰,奥本海默带你参观洛斯阿拉莫斯。

在最硬核的科技成果面前,听最懂行的人讲科普和科普过程中的八卦。

大部分人都知道,月球探测器叫“嫦娥” ,月球车叫“玉兔”,航天站叫“天宫”, 中继卫星叫“鹊桥” ,火星探测卫星叫“萤火” ,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 ......

但不是所有人知道,官方曾公开为月球车征集名字,有网友曾建议叫它“后羿”,也有人想给月球车取名“八戒”,这些建议放在一起,不难发现人们关于月球的浪漫想象中也透着八卦气息。

很多人都看过火星车祝融那张可爱的“自拍”,却不知道它是怎么在月球完成自拍的。

贾阳在直播中为大家详细解释了火星车自拍的全过程,他们在火星车肚子下面放了一个照相机,成功着陆后,火星车往前走5米,“下了个蛋”。

此时的相机镜头是向后的。为了赶上相机快门,火星车赶紧后退5米,转身摆个poss,完成自拍。

接着转换一个位置,和它的好伙伴着陆平台合影。

贾阳在最开始设计构图的时候希望镜头能够向右一点,左边的留白不要那么多。

这样着陆平台的梯子可以全都拍到画面里来,结果镜头落地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向左转了大概15度。

照片传来,梯子少了一块儿,贾阳觉得遗憾。

同事安慰他:你这是不经意间把火星车放到了C位。

站在C位的火星车伸着长长的脖子,忽扇着一对小翅膀,正如贾玲所言:“完全打破了以往探测器冷冰冰的设计,像一个灵动的小精灵”。

设计火星车之前,贾阳和团队的预期就是设计一款功能强大且漂亮的火星车。为此,他们参考了蓝色闪蝶的样子。

人们俯视火星车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像蝴蝶一样,拥有一对展开的漂亮翅膀。

就这样,高冷的火星车拥有了可爱到让人“想养一只”的外观。

原来

在太空一天能看16次日出!

航天器的科普是有趣的,宇航员在太空的工作与生活则是浪漫与危机并存的。

如果不是这场直播,王琳不会知道:

空间站的24小时里,能看到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

在空间站,宇航员的卧室配有舷窗,可以欣赏窗外美景。为了避免宇航员作息出现紊乱,空间站设置了灯光控制系统,保证宇航员休息时只有一个昼夜。

中国航天博物馆有一个模拟空间站的展区,为了方便大家参观感受,模拟空间站是实体空间站的3倍大。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空间站里面还装着有点像椭圆仪的健身器材。

航天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间长了之后,身体机能可能会变弱,因此每天都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运动。

空间站在太空处于0重力状态,所以手握墙壁上的把手就可以锻炼。

但在地球上,这个健身装置就相当于是没有座的自行车,因此锻炼时需要格外注意安全。

除了健身,航天员还要在空间站进行很多的科学实验,向外界发布科学实验的征集。

出舱作业时,宇航员需要换上舱外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比舱内的更重,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航天器。

航天员在太空行走的时候,它负责对抗太空辐射、实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状态。

舱外航天服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根红色安全绳。

宇航员出舱时,就是靠这根绳子把宇航员和飞船连在一起。一旦绳子断开,宇航员将在太空飘荡,很难返回空间站。

这些航天知识的科普,都来自于10月26号,抖音、北京科协联合中国航天博物馆共同策划开展的《dou来科技馆》直播逛馆科普活动第二期。

科技发展有多快?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

跟随抖音的直播镜头,走进中国航天博物馆,来到航天大事件展区,人们惊讶地发现:

名列前茅的大事,居然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

这让人不禁想问:

原子弹与航天事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1964年的中国没有运载原子弹的导弹,原子弹是在罗布泊上空以“空爆”的形式点燃。而无法运载原子弹,就无法形成核威慑力量,中国因此被西方国家嘲笑“有弹无枪”。

正因如此,中国迅速开始了东风二号甲导弹的研制和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运载火箭。

1970年4月24号,由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

从那一天开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而等到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现在中国航天事业的诸多“第一”,都是建立在前人点滴努力的基础之上。

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只用了50多年。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告诉人们:

输在起跑线上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奋起直追。

曾经,中国没有自己的通讯卫星,只能租国外卫星使用。

想观看一场在国外举行的排球比赛,需要租卫星转发器。

如果球赛8点钟开始,预计10点钟结束,那么卫星转发器就只租到10点钟。一旦比赛加时,解说员就只好告诉观众:“这场比赛的结果,我们将发在明天的报纸上。”

曾经,因为没有自己的通讯卫星,老百姓连看个球赛都看不到结局。

而如今,我们现在常用的手机信号,包括通信电视转播都是由通信卫星来实现的。不仅如此,人们甚至可以随时随地拨打卫星电话。

在这场直播中,两个一线工作者在博物馆回顾自己工作变迁和生活经验,用最朴实无华的话语把科技进步之快展现在网友的面前。

航天技术的发展成果,不仅体现在专家的工作中,也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

随着北斗卫星状态越来越好,组网越来越完善,导航用到的北斗卫星数量越来越多。

打开手机导航,地图甚至可以精确到红绿灯读秒。

路况播报、天气预报、体育赛事网络直播......细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每件小事,都有科技发展的支持。

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我就说吧

在抖音能学到真东西

如果说《dou来科技馆》直播逛馆科普活动是一堂夜校直播课,那么评论区,就是小组学习讨论组。

在这里,充满了关于航天知识的延展提问:

有人好奇真空环境下的食品保存状况:

有人关心航天发展对医疗是否有辅助作用:

也有人晒出自己孩子的航天手工作业:

还有人剖析“嫦娥奔月”的中式浪漫,对科普航天知识有着怎样的帮助。

更有航天“当事企业”员工透露业内“秘辛”,展示中国制造的生产力之强。

在互联网夜校,没有唯一的讲师。

任何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懂行的人站出来科普。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兴趣汇聚在一起,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分享各自所知的相关细节。

只要你想, 就可以在这里学到真东西。

意犹未尽的王琳,在抖音发现了#dou来科技馆 这个话题后,惊讶地发现:

之前crush分享的那些航天知识,居然都是从抖音学的。

比如:

往天上送一克东西,要花一两黄金的价格;

天和核心舱的居住区,是三室一卫的设计;

中国科技馆的镇馆之宝神舟一号返回舱,一面是白色一面是黑色......

昔日的王琳就曾被这些有趣的细节打动,如今的她在抖音学到了更多硬核科技知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互联网,解码硬核科普

在互联网夜校,再硬核的科技都能找到通俗的解释。

化学合成的东西够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吗?这是一个在网络上争吵多年的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金涌在抖音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

粉碎性骨折的病人,可以拿羟基烷酸酯做一个骨头,3D打印后镶入人体,它不像不锈钢需要拆除。“这个东西进去就是你的一部分,就跟你的骨头一样,它可以参与代谢,参与整个生化过程”。

虽然现在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合成一个人”,但可以做到合成一个血管,血管瘤患者可以通过更换血管的方式维持健康。

人工智能是今年以来的热门话题,而AI是否会取代人类,也是争议的焦点。

发展中世界技术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院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韩立群曾在抖音讲解#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专题。她的讲解,抚平了部分人对“AI替代人类”的焦虑。

根据韩立群院士的讲解,人的智能和人工的智能,是模型和原型的关系。

人类的大脑是人工智能要模拟要借鉴的对象,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原型。人工智能做出来的东西可以看作是模型。

过去人工智能想要模拟的功能主要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人脑的一种能力。

逻辑学把推理过程分成好多步骤,能够总结和转化为算法,所以可以被机器模拟。

相比之下,人类的创意、创造力很难被总结为算法,因此也很难被机器学习。

在互联网夜校感受过行业权威人士的近距离科普,王琳痴迷于在抖音寻找那些有趣的硬核科普,并且以此为契机,买了相关的书籍。

抖音科普提供了某种契机,帮忙推开了隔在她与知识之间的那道窄门。

王琳并非个例。在抖音上“夜校”的还有很多人。单单《dou来科技馆》一个栏目的播放有2.5亿。根据《2023抖音公开课学习数据报告》,抖音上高校直播课观看总时长超过7350万分钟,相当于1.68万节课。

比起传统的夜校,互联网夜校最大的优点,其实不是免费,而是足够快速,也足够海量和多元。

多数新鲜科技和资讯,都能在互联网夜校找到权威科普,相关领域的专家总能用最朴素的话语把最硬核的知识平等地传递给每个人。

只要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可以在这里找到想要的线索,用这些科普配合书籍一步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可以说,你来或者不来,互联网夜校它就在那里。

权威解读和网友的参与一步步让这个线上夜校的体量不断膨胀,知识的海洋客观存在且异常精彩。

如此一来,留给个体的命题似乎就只剩下:

如何找到你想遨游的那片海。

凤凰公众号读者群开放招募啦!

如果您想获得我们提供的独家福利与礼品;

与我们一起互动交流、探讨热点话题;

表达对凤凰公众号任何的意见或者建议…

↓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群畅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