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作为小红书发布的2024年度关键词,不仅是网络文化中的流行现象,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社会情绪与文化心理的投射。
从内容传播的爆发性增长到圈层文化的独特构建,“抽象”以幽默甚至略显荒诞的方式,成功从小众亚文化跃升为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其背后,不仅有社交平台算法的助推,更折射出碎片化生活方式和“孤独感”的社会现状。在带来积极文化意义的同时,“抽象”娱乐化表达与过度解构的潜在风险也值得警惕。
01
“抽象”的网络表现特征
内容与形式创新
数据井喷推动“抽象”从小众走向大众。2024年,小红书平台围绕“抽象”主题的内容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相关笔记数量超过1000万条,评论互动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6亿次。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抽象”作为关键词在用户群体中的高热度,还展现了其传播的广泛性与受欢迎程度。
轻松幽默打造社交平台的情绪出口。小红书社区内,“搞抽象”案例层出不穷,以荒诞却合情合理的幽默方式引发了广泛共鸣。例如,耳机掉入栏杆洞后,有网民评论“开个飞行模式让它飞出来”;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评论区有人安慰道“打印机不行,不是你不行”;“摔跤后选择原地睡觉”或“水管爆开迎接精神洗礼”等。这些互动不仅用轻松调侃的方式化解了生活中的无奈,也以反常规、轻喜剧的表达方式为用户提供情绪出口,同时增强了社区的互动活力。
文化特性
高语境门槛让“抽象”更具圈层魅力。“高语境”意指用户需具备特定的知识背景或语境才能理解的语言。例如,抽象对话常引用流行娱乐热点或网络梗,只有“圈内人”才能迅速捕捉其幽默与深意。这种门槛增加了语言使用的趣味性,同时也提高了“圈外人”理解的难度,使得“抽象”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共享梗文化强化小圈层的情感认同。用户通过共享特定的梗和语言形式,构建了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小圈层。这些对话共同体不仅满足了用户的情感联结需求,也通过“圈地自萌”强化了圈层文化的独特性。
02
“抽象”何以成为平台2024年度关键词
“抽象”一词不仅体现了当代青年文化的趣味选择,也揭示了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从其传播路径、社会情绪、文化创新等角度来看,“抽象”不仅是一种网络现象,更是当代文化心态的缩影。
亚文化的转型与主流化
从圈层文化到全民热议的语言进化。“抽象”文化最初起源于网络直播圈的幽默语言,在其初级阶段,“抽象”作为一种“黑话”,构建了特定的圈层文化,代表了年轻网民的特殊亚文化身份。当“抽象”文化进入更广泛的社交平台,成为满足用户“轻松一笑”心理需求的热门话题。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使“抽象”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传播力的话语体系。
平台算法推动“抽象”成为流量宠儿。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极大促进了“抽象”内容的扩散,使其成为流量热点。与此同时,“抽象”成为平台“年度关键词”,也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力。
“抽象”与时代精神的关联
凸显解构主义倾向。在对事物和行为“抽象”的表达中,“抽象文化”以“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形式解构传统权威和主流规范,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特有的“软解构”逻辑。这种语言形式通过幽默挑战既定秩序,在轻松的表层下表达了对严肃性的反应。
投射碎片化与“孤独感”的社会现状。“抽象文化”的背后,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深层次问题——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日益弱化的人际连接。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碎片化的信息与互动模式。“抽象文化”正是对这种碎片化现象的一种“镜像回应”:即以不按常规的叙事和表达,迎合快节奏、低注意力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抽象文化”的流行也实现了年轻人对孤独感的集体表达。网民在评论区用“搞抽象”的方式互动,表面上是玩笑和娱乐,实质上是试图在一个极度原子化的社会中寻找群体归属感。
03
积极意义与潜在风险
正向价值挖掘
推动更轻松、更具包容性的社会对话。“抽象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轻松的语言工具。它打破了传统表达的僵硬性与正式感,使人们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能够用戏谑和反转的方式表达情绪。这种形式有利于创造更具包容性的公共语言环境,使更多人愿意参与社会对话。
增强社会情绪调节能力。作为一种表达和调节情绪的工具,“抽象文化”通过幽默和反讽的方式,帮助个体缓解生活中的焦虑、挫折和孤独感。在社交媒体上,“搞抽象”的互动让用户在彼此的调侃中找到认同和安慰。这不仅让个体的情绪得到释放,还为群体情绪提供了共鸣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心理的韧性。
风险与隐忧
娱乐化表达模糊严肃话题边界。“抽象文化”在带来轻松和幽默的同时,也模糊了严肃表达与娱乐化表达的界限,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议题中。“抽象”语言的使用可能削弱事件的严肃性。此外,过度娱乐化的语言环境还可能削弱公众的价值判断力。当“搞抽象”成为一种普遍的对话习惯,严肃性被戏谑性取代时,容易形成一种对社会事件的漠视与逃避心理。虽然个体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情绪宣泄的需求,但可能会使“抽象文化”逐渐演变成一种自我麻痹的工具。
过度解构威胁网络文化生态稳定。尽管“抽象文化”以幽默和轻松为主要特征,但其潜在的过度解构倾向不可忽视。在网络空间中,这种文化可能从最初的善意互动滑向带有冒犯性甚至攻击性的表达。例如,部分用户可能借“搞抽象”之名对他人进行讽刺或揶揄,甚至通过“抽象语言”掩饰不尊重的行为。此类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交流的友好氛围,还可能使“抽象文化”沦为网络暴力的工具。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搞抽象”文化过度解构主流规范、权威语言或公共秩序时,其边界可能逐渐模糊,导致一种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倾向。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抽象”甚至可能被用来掩盖或正当化不当行为。这对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长期威胁。
综上,“抽象”作为小红书发布的2024年度关键词,从小众亚文化到大众流行,折射出当代社会的情感需求与文化生态的变迁。其荒诞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为个体提供了情绪纾解的渠道,也为社交平台创造了包容、多元的对话空间。然而,“抽象”在推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伴随娱乐化表达对严肃性和价值判断的潜在冲击,甚至引发过度解构对网络生态造成威胁的隐患。如何在鼓励文化创造力与防范文化失序之间找到平衡,是未来亟需思考的问题。“抽象”的崛起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面映照社会情绪与价值观的镜子,它提醒我们要以更清醒的姿态看待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