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刘媛媛 编辑 周远方

随着生鲜电商赛道的持续“激战”,一度被打上“伪命题”标签的前置仓模式,再次卷土重来,成为各大零售玩家眼中的“香饽饽”。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下半年,包括饿了么、盒马、京东、美团等行业巨头就纷纷加码前置仓。先是8月份,饿了么推出青蓝计划,对于入驻前置仓的商家设置了激励政策。同月,盒马鲜生在上海重启四年前弃用的前置仓模式;后有9月份,京东旗下“七鲜”在北京正式启动首个前置仓运营。10月,美团宣布和名创优品合作布局闪电仓形态的“24H超级店”。

前置仓热度再起 无锡观察

前置仓模式为何“死灰复燃”重新站上风口?这背后或与其从“赔钱货”转向盈利有关。早前,每日优鲜被曝在烧光140亿元后倒闭,该事件仍历历在目,但最近,同样深耕前置仓的叮咚买菜竟实现了盈利。

叮咚买菜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了在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并且在今年连续实现了GAAP标准下盈利。美团三季度财报亦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团本地商业营收达694亿元,即时配送订单同比增长14.5%至71亿笔。除了外卖、闪购之外,正发力的闪电仓成为了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不过,业内人士向《观察者网》分析,当前生鲜电商赛道拥挤,巨头“厮杀下”谁能在前置仓模式下走到最后是个未知数。而即使该模式下已有成功案例跑出,要实现规模性盈利依旧是个难题。

各大玩家加码“火拼”

所谓前置仓,就是指区别于传统仓库远离最终消费人群,而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的模式。之所以受到生鲜电商追捧,是因为离消费者的距离多在3公里以内,配送环节能够在保证产品新鲜度的情况下提升时效性。同时相较于线下门店,对物业的硬性要求和运营成本也更低。

基于这些优点,近两年前置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此前,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区域发展大数据分析报告》就显示,前置仓模式正成为即时零售新增长点,2022-2023年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速超过50%,前置仓数量的年均增速超过100%。

在这一大趋势下,越来越多巨头加码竞逐前置仓。就拿今年来说,首先是2月底,主打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公布2023年业绩报告,去年全年Non-GAAP净利润达4540万元,首次年度盈利。在走出亏损困局之后,叮咚买菜在江浙沪地区继续拓展前置仓数量。

接着8月份,饿了么为了加速仓店新型供给业态的发展,推出“青蓝计划”。对于入驻饿了么仓店的商家,平台设置了多重激励政策,从高额佣金返还、多重流量权益、商圈商品建议、专属营销补贴、新仓选址建议等全方位跟踪店铺成长周期。

平台设置多重激励政策刺激商家入驻仓店 饿了么零售商家中心

同月,有消息称,盒马鲜生在上海重启前置仓模式,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3公里内30分钟快速送达服务。而其上一次尝试是在2019年,后因过于“烧钱”、难以盈利而放弃。

同样在加码的还有电商“老大哥”京东,以及本地生活服务“领头羊”美团。今年9月,京东旗下生鲜业务板块“七鲜”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第二个前置仓的建设工作也在加紧进行。11月1日,七鲜与前置仓完成融合,正式加入即时零售的大战中。

10月14日,美团宣布和名创优品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双方以即时零售业务为合作重点,名创优品年内将在美团上线超过800家闪电仓形态的“24H超级店”,服务消费者“线上下单。

名创优品闪电仓形态的24H超级店 北京青年报

美团的闪电仓也是前置仓的一种,在第二日举办的“2024美团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宣布,预计到2027年美团闪电仓数量将超过10万家,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到了11月,据媒体报道,沃尔玛也计划在深圳和云南开始进行小店模型测试,这些小店可能会借鉴山姆云仓的运营形式,以沃尔玛大店为依托,精选商品种类,以前置仓的模式拓展线上业务。

与此同时,《观察者网》注意到,目前在第三方招聘平台,有大量前置仓相关工作岗位正在招募。企业主体包括小象超市、美团网、永辉超市、朴朴超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岗位则有前置仓仓长、配送站长、运营等。

多企业前置仓相关工作岗位正在招募 Boss直聘

这些都说明,当前前置仓市场竞争火热,各大玩家都在抢人备战,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新的格局和生态体系有望形成。

从“伪命题”向新宠逆袭

事实上,前置仓模式被普遍认为起源于2015年左右,早先是生鲜电商用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产物。

彼时,作为前置仓模式的开创者,每日优鲜在北京建成第一个前置仓,用来服务周边3公里内的用户,更快的周转速度、更低的损耗、更高的运营效率,让前置仓进入大众视野,也让每日优鲜在生鲜电商赛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多轮融资。

并且,在每日优鲜的打样下,该赛道内的其他玩家相继涌现,比如朴朴超市和叮咚买菜等。成立于2017年5月的叮咚买菜,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受到了资本青睐,仅2018年一年就连续完成5轮融资。

“烧钱”扩张效果立竿见影,根据过往数据,截至2019年8月,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布局的前置仓数量就突破400个,单仓SKU数为1700支,单仓面积为200-300平方米。

然而,疯狂砸钱跑马圈地只能带来短暂的虚火,背后是难以逃脱的亏损困境。就拿每日优鲜来说,按照该公司的招股书,2018-2020年,其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三年累计净亏损近68亿元。

因此,后面它的“消失”并没有让人感觉意外。2022年7月,每日优鲜关停“30分钟极速达”业务,公司突然被曝面临“解散危机”。随后官网公告称,由于未收入潜在投资方的资金,公司不得不进行重大调整,包括暂时关闭前置仓的极速达服务,并优化员工。

每日优鲜发布服务变更通知 新京报

即使是现在已经开始盈利的叮咚买菜,在当时也过得相当艰难。财报显示,2019-2022年,叮咚买菜净亏损分别为18.7亿元、31.8亿元、64.3亿元和8.07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超122亿元。

这也难怪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会把前置仓模式定义为“伪命题”。他本人曾多次表示,前置仓是个To VC(面向投资人)的伪命题,是不可能盈利的。

而就是这样一个一度被质疑、被放弃的运营模式,竟然在近两年重获新生,尤其是今年,再次成为各大零售品牌和电商巨头们争夺的“宠儿”。

对于这一转变,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原因或在于经济大背景下,高频刚需又成为最大确定性,而且目前,前置仓市场已经出现了成功跑出来的模型。

以叮咚买菜为例,该公司在对前置仓模式持续优化和精细化运营之后,已经扭转亏损局势。今年第三季度在Non-GAAP标准下实现了1.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9倍以上;同时在GAAP标准下,净利润实现1.33亿元,同比增长超62倍。

叮咚买菜三季度财报 叮咚买菜

至此,叮咚买菜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在Non-GAAP标准下的盈利,并且在今年连续实现了GAAP标准下盈利。具体到前置仓布局密度方面,截至三季度末,叮咚买菜在江浙沪已经完成了原定的今年新开80个前置仓的目标,并将全年目标数量提升至110个。

再比如2017年就开始尝试在深圳建仓,试行一小时极速达服务的山姆,如今也业绩狂飙,助力母公司沃尔玛在今年第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双超预期。早在去年9月即时零售专家张陈勇便分析称,通常一个山姆前置仓单量达到400单就能盈亏平衡,而当时山姆前置仓日均已经突破1000单,因而几乎每个前置仓都能盈利,整体已经实现盈利。

另据美团三季度财报,今年第三季度,美团的即时配送业务继续稳健增长,订单量同比增长14.5%。其中,美团闪电仓数量及订单贡献均有所提升。《中国企业家杂志》此前在一篇文章中还提到,美团旗下的小象超市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实现了数亿元盈利。

有了上述成功的案例,表明前置仓模式并非“伪命题”,而是有希望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自然也就从被质疑蜕变成了“香饽饽”。

规模性盈利仍是难点

虽然前置仓模式经历了从“烧钱试错”到“盈利可期”的蜕变,可行性已被验证,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完善,有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相关企业仍旧需要面对不少难题。

首先,规模性盈利就较难实现。相对来说,搭建了前置仓的线上平台提供了更便利的服务,这其中是有溢价空间的,菜品价格会比线下商超高出一点,是否所有地区的消费者都能接受溢价需要打个问号,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前置仓模式业态。

在崔丽丽看来,规模化取决于市场用户习惯与管理运营两个方面,从市场习惯来看,一二线城市比较现实,在能够复制已有盈利区域的运营不走样的情况下,市场规模可能得在一二线城市这个范畴。

国联证券研报分析认为,前置仓运行之初,业内担心多用户数、高客单价/毛利率、低履约成本构成“不可能三角”,此题现在虽然并不是完全无解,但要想盈利还是需要考虑多种情况。

比如,毛利率是盈利的前提,毛利率过低情况下,前置仓模式几乎不可能盈利;毛利率达标基础上,单量与单价互为补充。单量不高的情况下,客单价必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实现盈利;单价不高的情况下,订单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盈利。

京东七鲜超市和前置仓已完成融合 七鲜官方微博

其次,“前置仓”的属性是“仓”而非“店”,这意味着其不拥有自然的线下到店客流,只能依赖线上流量和线下地推获客,如果线上流量见顶,获客难度则会加大,只有加大补力度来引流拉新,而此举又会提高营销成本,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就算是已经站稳脚跟的叮咚买菜,当前为了扩展新用户所付出的成本也依旧很高。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叮咚买菜的销售与营销开支为1.45亿元,同比增长39.1%,增速远高过公司整体营收增速,以及该季度的月均下单用户数增速。

最后,从行业整体竞争角度看,一旦“分食者”变多,就难以避免价格内卷局面,最后能把故事持续讲下去的恐怕只是少数。

申万宏源研报就指出,当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会随之提升,未来若再出现新业态模式冲击,同业竞争将存在陷入价格内卷的风险。

目前来看,在前置仓赛道尚未出现拥有绝对优势的“最强者”,后来者京东、美团、饿了么、沃尔玛等都有机会冲刺成功,不过同时也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潮水退去,谁能笑到最后,需要时间给出答案。